每当谈起浙江,不少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烟雨朦胧的西子湖畔。正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江浙地区最出彩的一张名片。
正因为杭州的光环太过耀眼,浙江的另一座繁华大城
——宁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默默无闻地据守“万年老二”的地位。为了摘掉这个帽子早日和“大哥”杭州比肩,宁波这些年其实做了不少努力。
从年到年四年时间里,宁波全市的经济总量从.6亿元增长到.9亿元,跃居全国第12位。作为沿海老牌港口城市,宁波舟山港的年货物吞吐量更是从首破10亿吨发展到12.24亿吨,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
但是即便如此,在发展迅猛的杭州面前,宁波还是稍显黯然。在中国沿海省份中,存在不少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组合发展,双极驱动的案例,典型的有济南和青岛、广州和深圳、福州与泉州、沈阳与大连等,杭州与宁波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在这几对相爱相杀的“瑜亮城市”中,有的你追我赶,有的互补发展,尴尬的是,宁波却成了众多“双子星”城市里唯一一个经济体量未能超越省会的孤立存在。
客观来说,宁波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展经济和贸易的“天赋”都要比杭州更好。可为什么偏偏就赶不上杭州的发展呢?
打一个比方,两个天赋差不多的孩子,出生在背景不一样的家庭,背景更强的孩子凭借更多的资源,显然更容易出头,也会走得更远。
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历史留存的政治资源和运作能力都很强。有了政府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许多商界大企业都将总部设在杭州,比如阿里巴巴、吉利汽车等。有了这些大企业入驻背书,大量年轻的人才骨干纷纷向杭州流入。
其次,杭州在行政、文化、医疗、省内交通等综合资源上也要优于宁波。其中,整个浙江唯一一所高校浙江大学也是位于杭州。相比之下,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的软实力排名中,宁波却年年垫底。
再者,宁波在关于城市细节的建设上,相对杭州还有较大的欠缺。比如说城市新区开发不完全,老区改造还不彻底等。关于城建,宁波市政府近年来也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致力于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等新区的开发和一些老区的拆迁重建工作。
改造城市自然是利民利国的好事一桩,只不过在大拆大建的的城市开发中,不少安土重迁的土著居民不免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如何坚持以民为本,妥善地安置城市拆迁户,就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在为拆迁居民规划合理理赔方案、保障长远利益这件事上,北京的在明律师事务所在业内就一直做得很好。在明所成立10年,在创始人杨在明律师的带领下,专注于帮助拆迁户,了解拆迁政策,计算拆迁补偿,对拆迁补偿方案不满的拆迁户维权。
截至目前为止,在明团队已经受理过超2万件的征地拆迁案例,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服务了超过5万的客户。专业水平业内有口皆碑,不管拆迁户遇到什么难题,都能妥善解决。
要想一个城市发展好,规划建设不可少。只有政府和民众打好配合,互利共通,宁波才有可能在新城建上做出成绩,为增强本地的文化软实力添砖加瓦,以期未来能留住更多人才,提升城市本身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