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根据基础结构建设是否对经济发展直接产生作用,可以把基础结构建设分为硬性基础建设与软性基础建设,具体来讲,在基础结构建设中,由于交通运输、电子通讯信息、能源供给等重大基础设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或者说它们对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发展直接起作用,就称之为硬性基础建设。
而环境保护建设、卫生保健建设、学校教育建设、文化娱乐建设、社会福利建设的作用在于提高社会福利或间接影响投资效率,故将它们称为软性基础建设。硬性基础建设与软性基础建设两者对经济发展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长三角地区必须要重视与发展本地区硬性与软性基础建设两方面的内容,才能为制造业的腾飞奠定下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硬性基础建设
1.交通运输建设
交通运输建设是基础结构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对制造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完善的交通运输建设能大大加快促进制造业生产要素的流动,减少交流的阻力,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和市场交易的成本,实现以较小的成本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投资机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与不断升级,同时使区域内经济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这种依赖性为每一个成员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加廉价的生产成本,使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但是由于交通运输投资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投资期长或盈利少甚至不盈利,因此交通运输建设投资不足是个普遍的现象,同样长三角的交通运输建设相对于长三角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而言,也是处于滞后状态,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建设的滞后对长三角制造业的腾飞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面对国际化竞争,发展交通基础结构建设,提高交通基础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是目前长三角基础建设和区域合作的要内容。
目前长三角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城际交通的超前发展,实现长三角地区快速高效地整合交通运输网络,尤其重要的是城际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即城市间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公路网和城际轨道系统一体化的运输网络,这种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经济的提升将是全方位的和长远的。
目前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长三角的苏浙沪三地的高速路网已见雏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苏、浙、沪已建、在建、待建的高速公路有沪宁、宁杭、杭甬等近20条。这些公路建成后,长三角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将实现“三小时互通”,长三角高速公路网络一体化不仅将推进沿线城市的发展,还将有效地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为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再加上一些跨江、跨海大桥的建设,跨越了长江天堑,消灭了华东地区沿海的交通瓶颈,它们与高速公路及一些干线公路一起沟通了上海与浙江、江苏的公路交通与运输,使长三角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铁路方面,由于工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上海这个增长极也主要是沿着铁路扩散的,各个城市或主要中心城镇的客流运输和互通也是主要依靠铁路,因此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即城际铁路建设是长三角铁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有了快速、便捷的城际铁路,很多大型企业就可根据城市功能分工及资源优化配置原则,部分工厂或各车间分设在不同城市,人们也可以将工作和居住场所分离在不同的城市,这样可大大提高人们的选择自由度,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发展、区域竞争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目前长三角仅有沪宁、沪杭和萧甬三条国铁干线,真正意义上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尚未形成。长三角各城市正在进行长三角城际铁路规划研究,力争在年前实现长三角“无缝接轨”,实现长三角1~2小时铁路交通圈。
在港口建设方面,长江三角洲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有着便利的水路交通,有着明显的内河航运优势和港口优势,从港口发展的历史来看,港口本身具有全程联合作业的性质,因此港口的发展要求各个区域协调配合,以确保网络畅通,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形成了以上海港为中心,宁波北仑港和江苏吕四港为两翼,舟山港、乍浦港等中小港口为辅助支撑,及沿长江延长到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等共同组成的港口群。
长三角的港口群主要承担了长江经济带海运中转以及腹地内的吞吐任务,尤其是开工建设的洋山深水港工程,是“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将使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有可能成为东北亚的国际航运中心,实践已经证明,港口建设对工业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港口建设必将有力地促进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发展。
2.电子通讯信息建设
在交通运输建设基本完善之后,电子通讯信息基础建设又成为一个决定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尤其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电子通讯信息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由于电子通讯信息基础建设的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和价格低廉的通讯手段与设施,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制造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还能带动集成电路、软件及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制造业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拥有比较先进的电子通讯信息基础建设,程控电话本地网、移动通讯网、数字数据网等网络建设也基本完善,并已经呈现设备制造、网络业务运营、信息服务上下游一体化的趋势,这都为长三角地区的电子通讯信息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随着经济增长及核心城市的扩散带动,区域电子通讯信息建设将不断高级化,宽带、无线等电子通讯信息高层次建设和业务应用将会完全普及,这将会大大增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后劲,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
今后长三角地区应该以电子政务和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和切入点,共同开发区域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共同信息交换平台,突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资源整合功能,依据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上下游产业链,通过区域内各城市间电子通讯信息建设的竞争合作,实现电子通讯信息建设方面的一体化。
3.能源供给建设
制造业是重要的能源消费部门,能源供给建设的完善与否对制造业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或限制作用,完善的能源供给建设不仅为大量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条件,而且为我国保持稳定的能源供给奠定了基础,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长三角能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日渐突出,年在长三角各省市,共有几千家企业被迫采取限电措施,有许多高耗能的企业,被令在用电高峰期间停产检修。电力奇缺问题的根源,在于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电力缺口的严重性预测不足,也是长三角能源基础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信号。
长三角在发展中,受制约的不仅仅是电力问题,在水资源供应、煤炭供应、石油供应、天然气供应等方面也存在着危机。因此,为了解决能源供需矛盾,长三角必须要以电力危机为鉴,扎扎实实地解决能源发展的深层矛盾,做好能源供需管理,增加能源建设投资,扩大能源的供给,同时采取措施控制和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夯实基础。
(二)软性基础建设
1.环境保护建设
实际上,环境保护建设与制造业发展两者是一致的关系,比如可以通过清洁生产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资源,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上更多新的项目,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生态环境和环境安全现在已成为区域提高国际制造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区域的环保和生态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制造业的发展后劲。
目前长三角各地区已经认识到了制造业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纷纷建立制造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加大环保产业投入。如上海中外化工企业的国际园区,采用热电联供和一体化生产方式,整个化工基地生产效率提高45%,用于发电和蒸汽的燃料资源使用量降低50%;江苏各工业园区积极编织循环产业链,企业内部用循环经济理念建立起废物回用链,收益显著。
浙江年全省家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共利用废弃资源万吨,实现产值.9亿元。但尽管长三角二省一市对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已达成共识,但长三角环境保护一体化还未形成,这是由于长三角的上海、江苏和浙江各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当环保规划触及各方的经济利益时必然会有冲突,如何分摊环境成本,取得各方利益平衡成为长三角的环境保护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难点。
但由于区域的生态链是相连的,长三角上下游以及周边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依存度相当高,环境问题是整个长三角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水的跨界污染问题和酸雨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因此长三角的区域环境合作有着现实基础。
长三角地区应以强化水环境的保护、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为切入口,以太湖流域和长江水环境治理、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重点,打破行政边界,开展区域环境合作,打造绿色长三角,进一步加强三省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2.学校教育建设
学校教育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重要环节,而劳动力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长三角制造业的腾飞需要坚实的劳动力基础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长三角面临着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的竞争,而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竞争,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的总体制造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力队伍,如何增强长三角人才国际竞争力,是增强长三角的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长三角制造业发展使得人才需求日益突出,不仅表现在高级科研人才缺乏,使得高端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而且还存在着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缺乏的现象,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长三角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长三角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按市场、产业的需求,有目标地培养一支产业发展与升级的科研力量和高素质的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形成新型的产业大军,为长三角制造业提供坚实的基础。长三角地区有着丰富的人才与教育资源,目前学校教育建设的关键是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发展职业教育与高校教育并举,促进人才的有效流动和教育合作,推进教育资源、知识资源共享,实现区域教育发展一体化,从而增强教育为制造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3.社会福利建设
社会福利建设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而且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效率而间接地影响生产活动,长三角制造业腾飞需要完善的社会福利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
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由国家和集体包办,长三角各地区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福利机构少、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福利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今后长三角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建设体系,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探索出一条政府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
实现社会福利事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社会力量投资创办社会福利机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
另外,卫生保健建设与文化娱乐建设也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标志和象征,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为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健康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和良好文化环境的基础。
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软性基础建设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环境保护建设、卫生保健建设、学校教育建设、文化娱乐建设与社会福利建设等基础建设状况及完善程度,已经成为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长三角地区不仅要重视区域内硬性基础结构建设,还要加强软性基础结构建设,为长三角制造业腾飞提供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