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金证券,刘道明、许隽逸)
1、全球集运拥堵情况略有好转
受益于全球疫苗的大规模推广以及疫情的有效防控,全球终端终端消费持续恢复,带动全球货物需求上行,中国集运出口运价持续处于高位,尤其是出口至欧洲以及美国的航线,运价指数持续处于历史景气高点。虽然近期运价相比年初略有回落,但运价依然处于景气相对高点,且伴随欧洲疫情的再度受控,终端消费持续恢复,地中海航线运价出现回升趋势。
通过对全球重点港口、海域、集装箱船只卫星数据的追踪,全球集运活跃度相比景气顶部或略有回落,但整体维持历史相对高点,全球集装箱航运拥堵情况相比前期略有好转。
其中,当前美国海域船只数与TEU之和相比前期景气高点略有回落,而关键港口长滩岛(洛杉矶港)集装箱船只数量及港口TEU之和仍处于历史高位,略低于前期高点,但港口集运船舶数量的下滑及海域TEU之和减少,或说明美国堵港情况有望逐步好转。与此同时,我们追踪了美国重点港口长滩岛(洛杉矶港)近期船舶到港量、预计30天内到港量、堵港时长以及进出口箱数。当前长滩岛港船舶到港量持续处于相对高位,仅略低于前期顶点数量,但未来30天内预计到港船舶数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结合美国海域集运船舶数量及TEU数量略有下滑,长滩岛堵港情况或有望逐步好转。该指标波动趋势与长滩岛的堵港时长波动一致,近期长滩岛平均堵港时长出现了下滑,长滩岛货物进口量也并未维持上行的趋势,并出现小幅下滑,因此我们认为,当前长滩岛的集运船舶、货物量、堵港表现及未来船舶到港量在一定程度上或说明美国长滩岛的堵港表现相比前期略有好转,堵港表现或有望逐步缓解。
欧洲海域及关键港口集运船舶、TEU之和、堵港时长也表现出了类似趋势,当前欧洲海域集运船舶数量及TEU之和处于历史高位,但一定程度上受到苏伊士运河中断事件影响,伴随苏伊士运河事件影响降低,欧洲海域及港口拥堵情况有望持续好转。3月底苏伊士河出现了搁浅事件导致船舶亚欧航线受到阻断,欧洲海域船舶数量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减少,伴随苏伊士河搁浅船只被拖至中间湖区,拥堵船舶逐步经苏伊士运河通往地中海区域,欧洲海域船舶数上升,集运船舶数创下历史新高。随着苏伊士运河事件影响逐步降低,当前欧洲海域集运船舶数、TEU之和、关键港口鹿特丹港的集运船舶数及TEU之和呈逐步减少趋势,港口拥堵情况有望持续好转。这一趋势与关键港口船舶到港量和堵港时长均保持了一致,鹿特丹港口船舶到港量在5月初持续低位后出现了大幅上升的趋势,并在近期开始回落,而鹿特丹港的堵港时长并未出现大幅攀升趋势,虽维持小幅上扬,但整体低于年底高点,平均堵港时长持续维持在2天以下。就未来30天到港船舶数预测而言,目前预计到港数呈下滑趋势,因而欧洲重点港口堵港短期加剧可能性相对较低。
由于欧美海域集装箱船舶数及TEU之和整体呈小幅下滑趋势,港口集运船舶数、TEU之和、堵港时长以及预计到港船舶数整体呈小幅下滑趋势,而全球集运行业景气度处于景气高点,因而各项集运相关指数的下滑存在指示全球集运景气周期将迎来拐点的可能性。
2、全球终端消费需求及供给表现
全球航运的景气上行以及各关键港口的持续堵港核心影响因素为全球终端消费在全球疫情逐步受控及疫苗的大规模推广下持续恢复,而重要经济体自有制造业的恢复速度相对较慢,从而出现了显著的终端商品供应缺口。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由于疫情防控表现较好,在年上半年基本控制住疫情,仅存在小范围疫情反复,整体制造业恢复较快,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全球终端商品消费需求的主要供应国角色,欧美终端消费持续恢复及供给不足带来的商品缺口推动欧美国家商品进口量的大幅上升,也推动了全球集运行业的景气度持续上行,尤其是中欧航线、地中海航线以及美国航线运价持续上行且屡创新高。因而欧美终端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自有制造业的恢复情况以及东南亚制造业的恢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至欧美集运航线景气度的持续时间以及全球集运是否存在引来拐点的可能性。
2.1美国社会消费恢复较快,欧洲仍处于恢复初级阶段
2.1.1疫苗持续推广,欧美疫情逐步受控,线下消费持续恢复
通过追踪全球疫苗接种量,当前全球持续推进疫苗接种进度,当前美国接种进度快于欧盟接种进度,在一定程度上,疫苗接种进度对疫情防控过具有显著效果,参考以色列接种数据,由于以色列接种进度较快,接种两针以上人群已超50%,或已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从4月初起新增确诊率大幅下滑,确诊率基本维持在1%以下,因而百岁全球疫苗接种进度的持续推广和节奏加快,新冠疫情有望持续受控,推动全球终端消费的恢复。
当前美国完成两针疫苗接种人数达到30%以上,完成一针接种人数达到人口近50%,而欧洲接种进度显著落后于美国接种速度,当前完成两针疫苗接种人数仅为总人口的10-20%,完成一种接种人数约为30%+,仅有英国两针接种率达30%以上,单针接种率超50%,由于欧洲疫苗推广进度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疫情多次反复,打断终端消费的恢复节奏。
美国新增确诊持续回落,消费恢复节奏向好。今年1月中旬以来,美国单日新增确诊人数持续回落,疫情二次爆发后的高峰已过,随着单日确诊人数的回落,居民外出意愿变强,出行指数持续上升,线下零售、食杂与药店人流持续上行,已恢复至水平线之上。
欧洲疫情高峰已过,线下消费逐步恢复。欧洲主要国家中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单日确诊也于二次爆发后逐步回落,居民出行意愿持续上升,线下食杂人流已基本恢复,零售人流虽处于低位,但回升趋势显著。
2.1.2欧洲处于消费恢复初期,美国基本恢复
参考中国疫情受控后,不同板块终端消费恢复的节奏基本为:必选率先复苏,抗周期性显现。食品饮料于2月开始呈现高景气,烟酒品类随后。5月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线上渠道率先引领可选消费复苏,家电、化妆品景气度提升,10月纺织服装类逐渐恢复。社会零售消费整体来看,可选消费化妆品类累计同比呈现强势上行趋势,粮油、食品与饮料次之。线上渠道来看,必选消费相关类目(粮油、饮料、烟酒)GMV同比增速表现优于可选消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化妆品、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进入正常生活时期后,由于年基数影响,可选消费同比增速大幅上升,远超必选消费。
当前伴随全球疫苗的逐步推广和接种进度的推进,虽然欧美单日确诊人数整体维持较高水平,但欧美线下活跃度、出行以及终端消费仍处于持续恢复的状态,在美国社零数据中,线上消费率先恢复,这一趋势与国内恢复趋势基本一致,由于线下消费受阻,线上消费会率先恢复拉动社零消费逐步恢复,当前就不同板块社零表现而言,美国已步入后疫情期间,纺服、家电、家具等可选消费已出现的明显回升的态势,伴随美国线下消费的逐步恢复,美国终端消费处于持续恢复过程中。但我们要指出的是,美国消费者最新5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了环比下滑趋势,二消费者信心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是社零的先行指标,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低于预期或说明美国社会消费增速存在趋于平缓的可能性,美国终端消费需求增量空间存在逐步减少的可能性。
当前欧洲由于疫情多次反复及政府多次采取封锁措施加强疫情防控,社零整体恢复进度略慢于美国,当前社零恢复较快板块依然为食品医疗类产品及宅家需求类产品,由于年底至年初,欧洲疫情再次反复,欧洲消费恢复部分重点可选消费同比增速依然为负值,但受益于疫苗的持续推广及疫情的逐步受控,可选消费整体呈环比回升的趋势,终端消费有望持续恢复,且参考欧盟及欧洲主要国家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当前欧盟及欧洲重点国家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均为环比回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欧洲终端消费持续恢复确定性较强。
就欧美进口以及消费品进口也表现出了欧美恢复节奏略有不一致的趋势,当前美国进口金额增速以及维持3个月的连续同比增长,而欧盟仅在年3月出现了约19%的同比增长,与此同时,在消费品进口方面,美国消费品进口金额出现连续8个月同比增长,且从年6月起同比下滑幅度收窄,而这一趋势与集运景气上行节奏基本一致,欧盟消费品同比表现出显著的受疫情及封锁影响所导致的波动,截止年2月,消费品进口金额同比下滑幅度相比1月略有收窄,伴随疫苗的逐步推广以及疫情的逐步受控,欧盟终端消费持续恢复或进一步推动欧盟消费品的进口需求。
因此,结合欧美各板块社零恢复节奏、消费者信心指数、进口额及商品进口额波动趋势,我们认为美国社会消费自年6月持续恢复,当前已恢复至各大可选消费板块,参考中国疫情恢复节奏,美国将逐步进入正常生活阶段,同时,年5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回落趋势,美国社会消费后续增速或逐步缓和,消费增量空间或逐步收窄。而欧盟由于疫情反复,当前社会消费恢复仍处于初期阶段,必选消费及宅家需求为增速较为显著的板块,伴随着欧洲疫情的逐步受控和疫苗的大规模推广,叠加欧盟及欧洲重点国家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欧洲终端消费持续恢复确定性较强,逐步从必选消费恢复至可选消费。
2.2全球制造业恢复情况
2.2.1欧美制造业持续恢复,产品缺口或逐步收窄
当前欧美出口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欧美制造业的恢复情况,当前美国出口额同比增速在3月首次出现同比增长,但考虑到海外疫情基本从年3月开始爆发,出口额的基数收到一定影响,将-03数据与年进行对比,年3月水平相比年同期下滑近6%,与年1-2月与年同比减少幅度相似,仅小幅收窄,但这一数据相比年出口水平有较为明显的恢复,美国年的出口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当前制造业持续恢复,美国自有制造业或持续恢复,生产缺口处于持续收窄的过程中。与此同时,欧盟表现略优于美国,年3月出口额同比年同期增长近10.6%,相比年同期增长4.6%,同比增速已恢复正值,商品出口额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欧洲整体制造业恢复速度较快,自有制造业缺口正处于迅速收窄的过程中。
年4月,美国ISM制造业指数60.7%,较去年同比增长46.27%,较年同期增长14.96%。美国ISM制造业PMI自年来持续下跌,年4月跌到最低点后逐渐回升,重回疫情前水平,并于年3月达到历史新高。年4月小幅下跌,仍处于历史高位。由于疫情的影响,美国各大企业和工厂在年3月中旬前后宣布停工,疫情令供应链断裂,制造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年4月份触底后,多个州份从5月份开始准备重启经济活动,陆续恢复,至今美国制造业已恢复到原有水平。从制造业PMI的分项来看,疫情之后,美国制造业PMI新订单和产出分项稳步提升,目前已恢复并超过疫情前水平,年4月分别为64.3%和62.5%。
就美国劳动力市场而言,美国非农年4月,参与率61.7%,较年同比下降1.91%;职位空缺率35%,较年同期增长1.74%。年1月,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和职位空缺率骤降,并于年3月跌到最低点,而后至今职位空缺率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略高。劳动参与率虽然有所恢复但仍未回到历史水平,但平均每周工作时长在近期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因此虽然劳动力空缺率高于年水平,工作时长的增加有望弥补自有制造业的恢复。
2.3印度制造业恢复情况
印度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大国之一,制造业的恢复水平对全球贸易格局具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印度疫情再次反复,印度当前消费与制造业活跃度再次回落,当前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就印度出行指数而言,受疫情反复影响,当前印度出行指数达到今年以来的低点,因而印度线下终端消费活跃度大概率出现了显著下滑。与此同时,印度制造业活跃度受疫情影响再次出现下滑趋势,就印度全国排放指数而言,印度排放指数在年下半年至年年初持续恢复,并超过年排放水平,但由于疫情反复影响,当前印度排放指数出现了显著的下滑,排放指数已低于年同期水平,接近年印度第一波疫情时的排放水平。与此同时,印度制造业核心邦也表现出这一排放趋势,吉吉拉特邦和马哈特拉施特拉邦的排放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均低于年同期排放水平,尤其是吉吉拉特邦,排放指数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当前指数远低于年排放水平当前指数,已接近历史底部水平。
而印度制造业活跃度下滑趋势与印度关键港口集装箱船数量变化趋势相互验证,年底至年初,印度疫情好转,制造业活跃度显著恢复,印度孟买港集装箱船数量大幅上行,同时港口TEU之和大幅飙升,达到了年以来历史最高值,但由于印度疫情反复,制造业活跃度大幅下滑,产品生产量或受到显著影响,港口集装箱船数量基本归零,TEU箱数也大幅减少,印度制造业活跃度与孟买港集运船舶和TEU之和出现了同向的变化趋势,印度制造业活跃度下滑或造成印度制造业订单减少,导致印度集运出口受阻。
2.4中国制造业表现
参考年5月中国制造业数据,中国制造业PMI出现了环比小幅下滑的趋势,相比年4月下滑1个百分点,其中参考制造业PMI重点分项数据,其中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以及在手订单指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年5月相比年4月中国制造业PMI的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以及在手订单指数分别环比下滑0.7%、2.1%和0.5%,新出口订单指数的环比下滑验证了海外对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需求或出现一定回落。
而这一趋势同样表现在非制造业的PMI重点分项数据中,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相比年4月增加0.7%,但新出口订单指数相比年4月环比下滑0.5%,由于新出口订单指数为未来中国出口量的先行指标,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的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在5月均出现下滑趋势,说明中国未来货物出口量或存在下滑可能性。
3、全球货物需求量或逐步减少,全球集运或临近景气拐点
当前欧美海域集装箱船舶数及TEU之和整体呈小幅下滑趋势,港口集运船舶数、TEU之和、堵港时长以及预计到港船舶数整体呈小幅下滑趋势。
与此同时,伴随着欧美疫苗的持续推广,欧美疫情逐步受控,终端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当前美国已恢复至可选消费板块,未来有望持续恢复,但由于5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环比下滑,美国终端消费增长速度存在逐步缓和的可能性,美国商品需求增量或逐步收窄,但欧洲仍处于社会消费恢复初期,当前景气度较高板块依然为必选消费及宅家需求,且欧盟及欧洲重点国家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处于持续回升的阶段,欧洲终端消费需求恢复确定性较强。但由于疫情的持续受控,欧美制造业有望持续恢复,当前美国制造业指数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虽然劳动力空缺率仍高于疫情前水平,但工作时长的增长或覆盖劳动力的空缺,美国制造业或处于持续恢复的过程中。而欧洲当前出口额持续恢复,同比增速相比年及年同期均已恢复正值,欧洲制造业活跃度持续恢复。与此同时,印度受疫情负面影响,制造业活跃度大幅下滑,重点工业邦排放指数已远低于年同期水平,尤其是吉吉拉特邦当前指数已接近历史底部水平,且印度港口集运活跃度也回归历史底部。印度制造业活跃度及消费品出口受疫情负面影响或持续处于低位,由于中国疫情最先得到有效控制,制造业在年中基本恢复,或能有效承接部分印度转移订单,当前中国新出口订单指数在年5月出现下滑趋势,中国货物出口量或存在下滑可能性。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欧美终端消费需求增长确定性较强,但美国终端消费增量空间或逐步收窄,与此同时,伴随各国制造业活跃度的恢复,部分产品的供需缺口存在持续收窄的可能性,即使印度疫情导致印度制造业活跃度低迷,部分订单转移中国,欧美进口货物需求量仍存在减少的可能性,中国新出口订单指数作为先行指标已反映出这一趋势,叠加当前全球集运各类相关指数的下滑,全球集运行业景气度或临近拐点。
4、风险提示
1.卫星定位和船舶跟踪数据误差对结果产生影响:卫星数据误差包括与卫星定位直接有关的定位误差,以及与卫星信号传播和接收有关的系统误差。
2.其他第三方数据来源出现误差对结果产生影响:由于第三方数据来源涉及联合国,各类商业机构,各国政府组织等,数据准确程度不一,从而有可能出现误差。
3.模型拟合误差对结果产生影响:由于数据体量较大,且数据并非完美,而模型也无法做到完美捕捉数据本身,从而导致误差。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