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正式的台湾省由台澎金马等四大地区组成,即台湾岛、澎湖列岛、金门岛和马祖岛构成,其中金门岛和马祖岛离大陆福建省厦门市非常近。台湾的总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万。台湾与香港、新加坡、韩国一道被称为“亚洲四小龙”,那么台湾是如何在二战结束后创造出这样的经济奇迹,本文将尝试探析。
1.20世纪50年代经济的恢复
台湾自年开始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虽然对台湾进行过一定的经济开发,但其根本目的是掠夺台湾的资源和人力,在二战爆发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年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台湾,但很快中国陷入内战之中,国民党政府无暇发展台湾经济,反而在台湾实行高压政策,再加之官员的腐败,引发了台湾人民的抗争,二二八起义由此爆发。此时的台湾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年,稻米产量为84.6万吨,仅为年产量的38.9%。此外经济上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物价急剧波动,仅年消费物价指数就上涨了近50倍。
年,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蒋介石不甘心在大陆的失败,决定要反攻大陆,因此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就选择将台湾建成所谓的反攻大陆的基地,台湾经济开始恢复。国民党政府在面对经济形势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扭转经济形势。
首先是恢复和发展农业。这包括修复灌溉设施、增施化学肥料和推广优良品种。年到年,国民党政府在台湾推行了农地改革,即“和平土改”。这个政策规定先减轻地租,然后将公有土地分给农民,最后则由政府出面对地主的土地进行赎买,将赎买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地改革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恢复和发展急需的工业生产。这些工业包括基础设施的电力工业、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工业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服装业。面对高涨的物价,国民党政府实施了币制改革等金融措施,发行新台币,以4万元旧台币换1元新台币,并采取黄金储蓄,优利储蓄等措施稳定物价。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大量援助进入台湾,为台湾的经济恢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时也带走了大批厂矿、资金、人才和劳动力,这为台湾经济的恢复注入了活力。到年,台湾经济已经恢复到了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2.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
从年开始,台湾开始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年到年实施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主要是提高工农业生产水平,稳定经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年到年实施第二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主要是增加农业生产,加速发展工矿业,发展出口贸易。在这段时期,国民党政府一方面继续发展农业生产,一方面加速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充分利用岛内的农产品原料,同时限制进口产品,提高关税,保护岛内工业,这为台湾以后实施外向型经济打下基础。这一时期,大量美国援助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台湾,据统计,年到年的十五年间,美国向台湾提供的援助资金总额达到15亿美元,这些援助不仅有资金援助,还有物资、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援助。
到50年代末,台湾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已完全发展饱和,台湾岛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工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年到年,台湾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解除不必要的市场管制,放宽出口物资的管制,降低汇率,创办外销贷款,积极鼓励储蓄、投资和出口,积极引进外资。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
这一时期,台湾进入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时期。由于台湾的社会安定,低廉的劳动力,且国际上原材料价格低廉,非常有利于台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年,台湾在高雄首次建立了出口加工区,这种出口加工区将工业区的优点和自由港的优点结合了起来,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台湾,随后台湾又在台中等地建立出口加工区,加工区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起来。进入台湾的资金主要包括美国资本、日本资本和华侨资本。美国资本大多投资于化肥、石油、电子工业,日本资本多投资于药品、电子、化学部门,华侨资本多投资于纺织、水泥、金融和旅游业等。—年,华侨累计投资万美元,外资万美元,而—年间,分别累计增长至2.07亿美元和5.87亿美元。
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台湾当局还向外国银行贷款,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贷款,美国对台湾的援助在年结束,改以贷款方式援助。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大量引进外来人才,并派出人员赴国外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国际组织进行经济科技合作。-年间,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5%,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7.5%,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4%。进出口贸易总额从年4.6亿美元增长到年的55亿美元,台湾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但是台湾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隐患,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速度缓慢,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这种状况,台湾当局在实施第六期、第七期、第八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时,重点发展农业,加速建设农村,主要是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减免农业税收,提高稻米的收购价格,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并在农村设立工厂。面对能源、基础设施短板,台湾当局则在全岛各地修建港口、机场、铁路与高速公路,并对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如建设台中港、桃园中正国际机场。此外在高雄建立石油化学工业,兴建钢铁厂、核电厂。
3.80年代以来的转型期
80年代以后,台湾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开始了转型期,为了提高能源的自给率,台湾当局继续扩大能源资源生产,充分保证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岛内交通网的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基础工业,降低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产业的不断升级,使台湾的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台湾向大陆转移。
4.蓑翁说
从台湾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它与亚洲其他三小龙的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共同性,都是从发展进口替代型工业转变到出口导向型工业,台湾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大陆学习,这是因为台湾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大陆有相似性。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李非,胡少东:《台湾经济发展规律探析》
2.张邦钜:《台湾经济研究选集》
3.田飞龙:《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解读》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