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分析师SaraMenker两天前表示,全球现在只剩下10周的小麦供应。世界各地的干旱正在导致小麦资源减少,小麦、玉米和其它谷物目前都面临相同的困境。而大米一直是帮助预防全球粮食困境的主粮,并且由于全球大米库存充足,价格波动较小,全球多国储备粮和饲料储备相继转向大米。然而,粮食保护的蝴蝶效应似乎愈演愈烈,事情又有了新变化。
泰国发言人5月27日证实,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的大米出口国泰国和越南计划联合提高大米价格,增强在全球市场的议价能力。泰国商务部长JurinLaksanawisit表示,鉴于一些国家的食品出口禁令,由于目前化肥成本居高不下,一旦泰国的稻农开始减少使用化肥,大米的供应或面临减少。这让市场感到担忧。
研究全球粮食安全长达数十年的哈佛大学名誉教授蒂默(PeterTimmer)认为,越南未来是否存在限制大米出口的风险?似乎可以参照在年的粮食困境中,越南曾宣布过对大米的出口禁令。
数据显示,泰国和越南的大米出口约占全球大米贸易的25%,而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是印度。印度,泰国,越南三个国家的大米出口占世界大米总额的70%。数据显示,印度年大米出口量同比增加约45%,达到创纪录的万吨,占全球总出口额的44%。因此,如果泰国,越南相继开启大米保护措施后,印度如果再设置壁垒,则意味着,全球大米市场将面临动荡。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半个月以来,印度相继出台了禁止小麦出口和为食糖出口设置万吨上限的举措。这似乎也为印度可能的大米出口限制埋下了伏笔。而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关于粮食出口限制仅仅是全球粮食和食品保护的缩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5月23日表示,在大流行、俄乌冲突、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和气候变化的持续冲击下,已有约30个国家对食品、能源和其他关键大宗商品的贸易采取了限制措施。
例如,目前已知的,塞尔维亚限制了出口的小麦、玉米、面粉和食用油的数量。保加利亚已表示将增加粮食储备并可能限制出口。哈萨克斯坦对谷物出口实行配额限制。全球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印尼将取消对包装食用油的补贴。马来西亚将从6月1日起停止每月出口万只鸡......
阿根廷限制了可出口的玉米和小麦的数量。巴西甘蔗加工厂稍早前取消部分糖出口合同。全球食糖产量第八的巴基斯坦宣布全面禁止食糖出口。匈牙利禁止所有谷物出口。土耳其已停止出口玉米、植物油、黄油、牛肉、羊肉、山羊肉……IMF认为,粮食保护只会增加贸易壁垒,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这就解释了,全球粮食和能源类商品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的原因。
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最新报告显示,目前有36个国家的食品通胀率达到15%或更高。在全球范围内,这给将50%以上收入用于食品的家庭造成了重大问题。例如,目前越来越多发达国家面临食物供应不足的现象。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最新报告显示,英国4月份消费者价格通胀率达到9%,超过了年代初经济衰退的高位。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英国27%的民众每天少吃一顿饭。80%的英国人担心物价上涨,超过90%的人担心物价无法遏制。
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AndrewBailey)表示,他无法阻止英国今年通胀率触及10%。同时,他承认食品价格上涨对英国消费者来说就像是“世界末日”。而英国52%受访者表示通胀是英国在-22年的主要问题之一,高于-21年的35%。
同时,其他欧洲国家也陷入相同的困境。德国从33%到44%,西班牙从41%到51%,意大利从29%到37%的调查结果都表明,通胀是欧洲多国的首要问题。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欧洲多国暂时无法采购原有的俄乌两个市场的农产品,虽然可以转向加拿大或澳大利亚,但由于位置远,涉及到的远输,燃料,人工,时间等各项成本都相继上涨,导致欧洲国家的粮食及食品卖家将上升的成本转嫁给欧洲消费者,进而欧洲人的食品成本变得越来越高。
而在美国,美国3月和4月的CPI连续超过8%的涨幅水平,并且一度创上涨8.5%的40年新高。最新的进展是,美国5月27日公布的4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9%。美国4月商品贸易逆差初值亿美元。更加难以想象,高通胀甚至使一些美国人不得不去“食品银行”领取食品。现在有约万美国人寻求“食品银行”的帮助。
分析师凯尔·巴斯(KyleBass)表示,即使美联储已经开始加息周期,但美联储改变不了全球能源的供应问题,也改变不了美国高涨的食品价格。美联储或不得不为激进的货币举措而服软认输。彭博社5月27日援引美国银行报告称,美联储或在9月放慢甚至停止加息。
分析认为,这都预示着,美国的通胀似乎并没有达到最高点,美联储可能在几个月后再度开启印钞机模式,美元的实际购买力还将下降,更糟糕的通胀和更昂贵的食品价格似乎还在不远处等待着美国消费者。而美国消费者面临的困境,也是全球多个发达国家不善于积累,不思进取,养尊处优所共同面临的代价。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与此同时,WFP警告称,过去4至5年,全球“走向饥饿”的人数已从8,万人增至2.76亿人。他进一步称,在乌7月和8月收获季节即将到来之际,关闭港口意味着对全球粮食供应冲击。不过,这个时候,事情似乎将有新转机。
俄媒5月27日报道,俄方表示,俄愿意通过出口粮食和化肥为克服粮食危机做出重要贡献,前提是西方解除限制。当前市场所面临的困难与产业链、供应链运转失序,以及西方国家在疫情期间的金融政策均有关系。俄方此前还表示,不会阻拦乌粮食出口。
值得一提的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俄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俄媒RT两周前报道,俄预计今年将迎来丰收,包括创纪录的小麦收成。预计俄罗斯今年粮食收成可以达到1.3亿吨,其中包括万吨小麦。这可能成为俄罗斯有史以来小麦收成最多的一年。
俄媒稍早前称,农业已经成为俄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俄媒还援引彭博社报道,俄继续向国际客户出口粮食。莫斯科农业市场研究所所长DmitryRylko表示,俄继续向其一些客户出口粮食,包括埃及、土耳其和伊朗。
而美国农业部还将本年度俄罗斯小麦出口量预估上调至万吨,仅比俄乌冲突前的预估值低万吨。彭博社称,埃及不久前在最新的小麦招标中从俄罗斯订购了一批货物,而法国则获得了大部分采购。这表明,在全球粮食蝴蝶效应加剧时,俄农业产品不断增加全球市场供应,这对世界粮食市场非常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BWC中文网查询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全年,中国进口粮食1.65亿吨,比年增加18.1%。这意味着,去年1.65亿吨粮食运抵中国。而中国海关总署5月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1至4月累计进口粮食万吨,比去年同期仅略低0.3%。这意味着,去年至今年四月,累计高达2.15亿吨粮食运抵中国。尽管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并且多国面临食品供应困境,但全球粮食出口商和生产商高度青睐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的粮食进口量依然保持平稳多样。
彭博社稍早前分析报道称,据美国农业部预测,到年年中,中国将拥有全球69%的玉米储量,60%大米储量,51%小麦储量。而日经新闻稍早前报道,中国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粮食储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