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北海市,有一座充满海洋气息的城市——合浦。汉代时,有一位清廉的太守叫作费贻,他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伴随着阵阵海风,刚刚上岸的河鲜海味、新鲜采摘的瓜果蔬菜摆满了排档。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在这里已经延续了千年时光。热闹繁荣,充满生活气息是合浦这座古城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合浦就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悠悠千载时光,历史在这里沉淀,也为这座古城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位于北部湾东北岸的合浦,隶属广西北海市,城区面积不大,骑楼老街上店铺林立,红砖青瓦的海角亭、魁星楼,矗立百年的文昌塔等历史遗迹,见证者这座古城的沧桑与变迁。
合浦地处岭南,西汉时为加强这片化外之地的管理,汉武帝命人修筑土城,设合浦郡。明宣德年间,为防倭寇侵扰,筑起砖城。那时的合浦城城墙周长约2.6公里,墙高10米,有六座城门联通外界。
“合浦”意为江河汇集于海之地,作为南流江注入北部湾的入海口,这里曾是重要的港口。来自中原的丝绸、陶瓷和茶叶,沿湘江过灵渠,南行抵达合浦港,再沿海岸西行,可直达东南亚、南亚各国。合浦设郡后不久,一直由汉武帝派遣的远洋船队满载着黄金和丝绸,由合浦港出发,一路西行。这次由官方组织的航行,开辟出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古城中的汉代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汉代文物,记录下古城辉煌的过往。从汉墓中出土的珠宝、瓷器、陶壶等珍贵文物,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沉淀,仍旧色彩艳丽。
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南来北往的商船,为合浦带来了繁盛。为了方便管理,朝廷派遣官员来到合浦。然而,早期来到这里的官员常常利用职权欺压百姓、谋取私利,他们打着朝廷的旗号,用一升酒或一斗米强迫珠民对换数两珍珠,久而久之,民间怨声载道,叛乱不断。
东汉初年,为了稳定时局,汉光武帝刘秀派费贻来到合浦。光武帝知道费贻的名声比较好,所以专门把他派到合浦来做太守。费贻来了以后,主要实行一系列的政策,一个是政清,一个是刑简。政清,就是必须要清廉,你不清廉,老百姓就不拥护你。费贻出台这些政策,就是要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不要跟老百姓去争名。
虽然费贻政令严明,但还是有人心存侥幸,一名官员为了讨好他,派人深夜送来一颗拇指大小的珍珠。原以为费贻会像前任郡守一样,对稀世珍宝爱不释手,收入囊中,但费贻竟然看都不看一眼,厉声把对方赶了出去。天亮之后,费贻以此为例,着手调查官员贪渎之事,并上报朝廷说,正是地方官员投上所好,大肆搜刮,才会导致百姓聚怨积愤,引起叛乱。为除弊端,应当严格官员的选拔任用。朝中好友听闻此事,担心费贻的做法会得罪权贵,影响仕途,于是纷纷劝他学会通融,才能巩固官位。费贻却表示,绝对不会为一己私利,而去做贪赃枉法和扰民伤民之事。
在他为官期间,不仅没有做贪赃枉法和扰民伤民之事,还励民垦荒,播种五谷,还引进种桑养蚕、抽丝织布的技术,把中原的农耕文化带到这座岭南小城,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安宁富足。
六年后,费贻右迁高升,离开合浦时,满城百姓扶辕相送,直到百里外的一座大山下,才洒泪而别。人们感念他的清廉,从此就把当地的大山称为“大廉山”,山前田垌称为“大廉垌”,南流江称为“廉江”,城中水井称为“廉泉井”。
从那以后,从合浦走出的官员大多廉洁自律。唐太宗就曾有感于此地廉吏辈出,把合浦改为廉州。官风清正,则民风淳朴,国泰民安。费贻之后的千年时光里,从合浦走出的官员大多廉洁。其中,有史料可考的就有多位。唐贞观八年,唐太宗有感于此地廉吏辈出,把合浦改为廉州。在一代代清官廉吏的治理下,古城百姓辛勤劳作,安享生活。